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从三个方面进行报告。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生态文明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状态;是人类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符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贯穿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进步状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下面,我们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三个层面,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中国古代农牧分区,兴修水利进行灌溉,培育作物,有效保障了农田生态安全。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成都平原,使数百万亩农田两千多年来稳产高产,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促使“天府之谷”美誉绵延不绝。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土地,植被破坏、过度放牧、陡坡开垦等,就会造成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我们更要保护生态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生态与政治的内在关系,生态系统服务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准公共性特性,具有普惠性。生态权益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直接影响人以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权益,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予以决定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着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存境况的重要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美好生活、人民幸福融为一体, 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统一起来,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绿色共融”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建设生态文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这是从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从全球角度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倡导者、践行者。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这是从全球角度看,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客观必然性,是我国资源形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更是人民所愿、民族兴旺的客观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民生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以及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层面,论述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作者:彭文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